这些日子,小明可有的玩了:他用放大镜烤干树叶,烧棉花球,有一次,竟把一根火柴给照得着起火来。
可是,好景不长,有一天,小朋友你夺我抢,一不小心,放大镜掉在石头上,摔碎了。
小明一个劲儿埋怨,可埋怨归埋怨,放大镜总归是碎了,只好硬着头皮告诉了爷爷。
爷爷听说是小明的小伙伴们摔碎的,没有过多地责备小明,只是假装生气地说:“稍微有点本事就到处显示,这下好了吧?我看你接受教训不。”
停了一会儿,爷爷又说,“还想玩吗?
小明羞愧地点了点头。
爷爷笑了,略带神秘地说:“这回我教你用水来烧报纸。”
小明一听,好生奇怪,只知道水能灭火,没听说过水还能烧东西,可得好好看一看爷爷怎么做。
只见爷爷找了一只底部非常光滑的小碟子,倒满水,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,关上冰箱门,像魔术师似的,说了一声“变”,就拉着小明来到院子里。
然后,找了一截铁丝,坐在院子里,边晒太阳,边用钳子把铁丝做成一个比碟子稍微小一点带把耳的圆圈。
小明一边看一边纳闷:把水盛在小碟子里放进冰箱冷冻,和用水烧报纸有什么关系呢?把铁丝做成一个带把儿的圈圈有什么用呢?
他急着叫爷爷回答,可爷爷却故意卖关子似的,说:“时间一到,一切明了。”
说完,爷爷叫小明拿他看报用的老花镜试一试,看能不能照出刺眼的光点。小明试了一会儿,能。
于是,爷爷告诉小明,只要是中间厚四周一点点儿释下去的透明镜体,在太阳光底下都能聚出小光点。如果这个小光点有足够高的温度,都能把报纸等容易点燃的东西烤焦烧着,像瓶子底呀,半个玻璃球呀,馒头形状的其他透明体呀,都行。要是这种透镜做得聚光能力很高,聚成的光点温度就会很高,连木头都能点燃呢!
爷爷讲着讲着,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。
这时,爷爷说:“时间到了。”便叫小明从冰箱里取出盛满水的小碟子。
小明一看,碟子里的水已冻成了冰。呆了一小会儿,冰块从碟子里磕出来,中间厚厚的,四周薄薄的,真像一块放大镜。
爷爷赶忙把它放在做好的铁丝圆圈上,像用放大镜照报纸那样,对着太阳在报纸上方动来动去,调整着距离和角度。不一会儿,就有一个小亮点照在报纸上。又过了10来秒钟,报纸冒烟了,被烧成一个小洞。
看了这一切,小明全明白了,原来爷爷说的用水烧报纸,就是把水冻成一块冰放大镜,用它的聚光作用来烧呀!只是这个“放大镜”很容易化,这不,没等把报纸烧出3个小洞,它就直劲地滴水,开始融化了。这还是冬天呢,要是夏天,恐怕只能点一次火吧?
小明的爷爷看到孩子贪玩,搞恶作剧,惹祸,并没有立刻就惩罚他,而是充分地利用了他这种好奇心理,给予他正确的引导,把他引到了正确的“探索”、想像的方向,有效地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开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