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

《白母鸡》

民间故事 2019-11-9 13:32:16 民间故事大全 母鸡

熊妈妈变成小女孩
儿童睡前故事连续播放:白母鸡在线听
千金买邻
《白母鸡》的故事全文

从前,有一个农妇。养了四只母鸡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四只母鸡渐渐长大了。

不久,三只母鸡开始“咯咯咯”下起了蛋。农妇喜笑颜开。把蛋一只只装进篮子里。用来换些柴米油盐。

只有一只母鸡,始终不见下蛋。这只母鸡,浑身雪白,无一根杂毛。她因为始终下不了蛋,常受到另外三只母鸡的欺负。

“瞧她那样,长得到雪白干净,可没有真本事。”一只母鸡说。

“可不是,丢尽了我们母鸡家族的脸面。”另一只母鸡说。

“这样的败类,让我们怎么在那些蠢鸭、蠢鹅的面前抬得起头?”第三只母鸡说。

她们越说越气愤,最后竟动起武来。

农妇被鸡圈里的吵闹声吸引过来时,白母鸡已经被啄得受了伤。一股鲜红的血从身上留下,染红了白色的羽毛。

农妇可怜她,把她放到废弃的羊圈里饲养。

一天清晨,农妇下田路过羊圈,见白母鸡正在刨着地面。

“她大概是在找虫子吃吧!”农妇心想。

中午,农妇从田里回来,看到白母鸡刨了很深的一个坑。

“找虫子要刨这么深的坑?”农妇有点纳闷。

吃过午饭,农妇下田又路过羊圈。看到白母鸡已经一声不吭地蹲在了坑上。

“难不成她要下蛋?”农妇没有在意。

傍晚,农妇从田里回来。还没走到羊圈,就听得里面传来“咯咯咯”的鸡叫声。声音是那么响亮。

农妇加紧了步子。

“蛋!果真是蛋!哈哈……白母鸡是会下蛋的……”

农妇开心地把蛋从土坑里拿了出来,感觉这只蛋沉甸甸的,比普通的蛋要重很多。农妇这才发现,白母鸡生下了一颗金蛋。

傍晚,温暖的阳光斜射过来,静静地照在这颗金蛋上,照在静卧羊圈中的白母鸡身上。

白母鸡文字版网址:http://www.1xgs.com/gushi/1772_bmjgszxt/

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全

假秀才招打

有一户有钱的人家,生了个儿子,从小没读什么书,骨子里粗俗不堪,却偏偏爱装成个文人雅士。

尿一夜

石桥村地处中原,上季多种小麦,秋季多种豆子,小麦是全家人的口粮,豆子不少人家都磨成豆腐赚钱了。这些年整个石桥村没有一户不是住着三层小楼,吃着鸡鸭鹅鱼的……

变驴记

唐朝的时候,汴州西面有一家小客店。店主名叫三娘子,她很有钱,家里驴子特别多,常常以很低的价钱卖给过路人。

馒头的来历

日常生活中,人们食用的“馒头”,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,形圆而隆起,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,发展到后来,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,而有馅的则称为包子。而我国食品界把三国名相诸葛亮尊为馒头、包子业的祖师爷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这还得从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故事说起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有“五朋渡泸,深入不毛”一句。它描述的是诸葛亮当年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,率军进军西南征讨南蛮洞主孟获的事情。话说一年,诸葛亮率军横渡泸水时,由于这一带人烟稀少,且时值农历五月间的炎热夏季,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,“瘴气太浓”,且水中有毒,士兵们食用了泸水患病者甚多且出现致死。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:要杀死一些“南蛮”的俘虏,用他们的头去祭泸水的河神,才能保证蜀军渡河时的安全。诸葛亮不忍再杀生,想了个补救办法,他让厨师用白面掺水塑成人头的模样,里边包上牛羊肉,用以替代真人头,起名叫“蛮头”。当天夜里,孔明披上八卦袍,在泸水岸边点设明灯数盏,把白羊黑羊及49个馒头供在备案上。午夜三更,命人把祭物扔进了江中。次日天明,只见云开雾散,江水平和,蜀军安然流过泸水。后来,他为了鼓舞士气,又下令让士兵们杀猪、宰牛,将猪、牛肉混合在一起,剁成肉泥,和入面里,制成“蛮头”蒸熟后让士兵们食用,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病患。这样一来,人头形的“蛮头”可避瘟邪的传闻首先在泸水周围百姓们中传开了,也很快使得这种面食就此流传了下来,且传到了我国北方。但是,称为“蛮头”太吓人了,人们就用带食字偏旁的“馒”字换下了“蛮”字,写作“馒头”。

郑板桥轶事

一、清代才子郑板桥的姻缘: